close

我一直覺得「國民外交」這個詞太沉重些,好像背負著整個國家的興亡一樣,一言一行都會被月暈成國家的總體印象。不過,等到一個人隻身在國外,不管願不願意,總是會被貼上自己國家刻板印象的標籤。然後一開始會以「台灣人」討論,隨著熟悉度上升,才會變成「Lisheng」。


然而我也不知道該不該開心,周遭朋友對於台灣的刻板印象,似乎不如想像中來得多。到底是能見度低,無法累積「印象」,還是該慶幸一片白紙,可以靠個人努力來爭取青睞?


在桌球課中,我認識一個黑人男生,他的桌球打得很厲害,特別喜歡找我練球。一開始以為他酷酷的,不太喜歡和人交際,後來才發現只是害羞口拙而已。當他第一次問我從哪裡來時,我跟他說來自台灣,但他卻以為是泰國,不知道台灣這個國家,甚至問我他的地理位置,我就用口語畫了一幅地圖,「台灣在日本南邊,中國東邊,菲律賓北邊,太平洋西岸」,但很顯然地這張憑空地圖有看沒有懂。


聊比較開後,他似乎也對台灣,這個第一次出現在他生命的國家,產生些許興趣,問我氣候如何、大學課程如何、體育風氣如何、假期如何、物價如何等等。而在我以大麥克套餐為物價標準後,他露出一種「好便宜」的表情,但同時又覺得不可思議,因為在我給他的「科技進步、捷運超乾淨、美食便宜又千變萬化、副熱帶氣候有海有山」的框架中,這樣的一個國家存在,比起他住的法國而言,貌似天堂一般。某次聊到假期,他還說改天到台灣,一下機場就打電話給我,他可要好好玩這個寶島。


同樣也是在體育館時遇到的場景。開學前幾次上課,和桌球老師在談加簽的事宜,隨口聊幾句,突然旁邊有另個體育老師經過,桌球老師就和那人介紹我來自台灣,可以和我說中文,因為那位體育老師的太太是中國人。我禮貌性和這位體育老師打個招呼,突然他問我是拿什麼護照,我說中華民國台灣的護照,隨即他說「不是吧,台灣是屬於中國的一部分吧」。夠了吧,連我認識的中國人都不覺得彼此有隸屬關係。我隨即強調「台灣從來就是個獨立的國家」,連護照都拿不一樣,怎可能隸屬於他國呢。後來這老師也沒講什麼話就走了。


當然啦,外國人看台灣,而我們則看外國。


自從認識一位斯洛伐克的女生,我心中默默決定一定要去斯洛伐克一趟。不是因為那邊有多少美食、物價多平價,而是因為那女生讓我多認識一點這國家,就如同我是黑人同學生命中第一位台灣朋友。東歐對我而言,始終帶著一抹神秘色彩,從前地理、歷史課本的描述,總是灰矇矇一片的印象,但這個性很開朗的斯洛伐克女生的出現,有種讓我從教科書跳脫出來的感覺,他的生活與養成,就是一本活生生的書,每次和他聊天總是覺得有趣與溫暖。


同樣也是斯洛伐克的兄弟國,捷克。我得承認是他們的美食與物價吸引了我,但讓我更期待接下來的旅程,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我接洽的捷克人,非常友善、辦事效率非常的高。由於捷克境內的巴士票訂購過程中,出了些差錯,為了確認沒有多付錢,我總是寫郵件問看似很笨的問題,已經習慣法國人的石沉大海,沒想到不到半天時間他們就回信,用字遣詞中禮貌又不疏遠,讓人感覺很舒服。還有一次更誇張,昨天我五點多寫了一封信問退錢的事,結果七點貌似他們一上班就回給我了!而後寫信向兩家熱門餐廳訂位,他們也都在半天時間內就向我確認,這樣的服務讓已經有點習慣法國散漫的我,受寵若驚呢!


我知道月暈效應,常常是刻板印象的溫床。所以就把壞事歸個人,好事歸國家吧,樂觀一點生活也比較輕鬆。







 

 

 


 

 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anson031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